
刻蚀是继光刻之后,将光刻胶上的图形精确转移到下层薄膜材料的关键步骤,是集成电路结构在晶圆上最终实现的核心工艺之一。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器件的性能和尺寸,尤其对先进节点的线宽和尺寸控制至关重要。光刻图形的质量(如分辨率、线边缘粗糙度)是决定最终刻蚀图形精度的基础。
1. 刻蚀工艺分类
按刻蚀环境/原理分
干法刻蚀: 使用气态等离子体或离子束进行刻蚀。
等离子体刻蚀: 主要依靠化学活性自由基。
离子束溅射刻蚀: 主要依靠物理轰击(溅射)。
反应离子刻蚀: 结合化学反应和物理轰击,是目前主流的刻蚀技术,能实现较好的各向异性。
湿法刻蚀: 使用液态化学溶液进行刻蚀。
按掩膜要求分
有图形刻蚀: 使用光刻胶或其他硬掩膜(如SiN、金属)保护部分区域,只刻蚀暴露部分。这是图形转移的核心。
无图形刻蚀: 对整个表面进行刻蚀,没有掩膜保护特定区域(如去除整层薄膜、平坦化前的初步减薄)。
2. 刻蚀工艺的关键参数与问题
刻蚀图形转移的精度和保真度依赖于对以下关键参数的控制:
不完全刻蚀
现象: 所需去除的材料未被完全清除。
原因: 刻蚀时间不足;薄膜厚度不均匀;刻蚀速率低于预期;刻蚀均匀性差;微负载效应(ARDE)严重。
过刻蚀
现象: 在目标材料被完全清除后,刻蚀过程仍在继续。
目的: 为补偿薄膜厚度不均匀性、微负载效应以及刻蚀终点检测的微小延迟,一定程度的、计划的过刻蚀是必要且普遍的。但需严格控制,避免损伤下层材料。
钻蚀
现象: 刻蚀不仅向下进行,也在掩膜边缘下方发生横向刻蚀,导致掩膜下方的材料被去除,形成“底切”或“侧向凹陷”。
原因: 各向同性刻蚀成分显著;掩膜与下层材料的粘附性差(湿法尤其明显)。
影响: 导致线宽损失,图形变形。
选择比
定义: 在相同刻蚀条件下,两种不同材料刻蚀速率之比(Selectivity = Rate A / Rate B)。
重要性
掩膜保护: 高选择比意味着掩膜材料(如光刻胶)刻蚀得很慢,而目标材料(如SiO₂、Si、金属)刻蚀得快,保证在目标材料刻蚀完成时掩膜仍有足够厚度保护下层。低选择比会导致掩膜过早耗尽,图形损坏或下层材料被意外刻蚀。
停止层控制: 高选择比允许刻蚀在特定停止层(如刻蚀SiO₂停止在Si上)精确终止。
举例: 用光刻胶作掩膜干法刻蚀SiO₂时,需要高的 SiO₂: PR(光刻胶)选择比。
各向异性度
各向同性刻蚀: 刻蚀速率在所有方向(垂直、水平)相同,导致侧壁呈圆弧状,易发生钻蚀,图形保真度差。湿法刻蚀通常是各向同性的。
各向异性刻蚀: 垂直方向的刻蚀速率远大于水平方向,能形成陡直、轮廓清晰的侧壁,图形保真度高。干法刻蚀(尤其是RIE)能实现高度各向异性。
均匀性
定义: 衡量刻蚀工艺在单片晶圆内、同一批次晶圆间、不同批次晶圆间刻蚀能力(主要是速率和剖面)一致性的参数。
重要性: 非均匀性会导致局部过刻蚀或不完全刻蚀,直接影响器件性能和良率。
影响因素与挑战
深宽比相关刻蚀: 刻蚀速率随开口的深宽比(深度/宽度)增大而显著降低,甚至在高深宽比的小尺寸图形上停止。也称为微负载效应。
图形密度效应: 密集图形区域和孤立图形区域的刻蚀速率可能不同。
设备/工艺参数波动: 气流、温度、射频功率、压力等的不均匀性。
其他关键问题:
残留物与聚合物: 刻蚀副产物在表面或侧壁的沉积,可能导致短路、开路或影响后续工艺。
等离子体诱导损伤: 高能粒子轰击对栅氧层、结区等敏感结构造成的电学性能劣化。
颗粒沾污: 刻蚀过程中产生的颗粒落在晶圆表面,造成缺陷。
3. 干法刻蚀与湿法刻蚀比较
总结
刻蚀是半导体制造中实现图形精确转移的核心技术。干法刻蚀(尤其是RIE及其衍生技术)凭借其优异的各向异性、高分辨率、良好的选择比和可控性,已成为现代先进集成电路制造(尤其是特征尺寸小于1µm)的绝对主流技术。 尽管存在设备昂贵、速率相对较慢等缺点,但其在图形保真度和尺寸控制上的优势无可替代。
安徽博芯微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,为核心组件提供高精度Showerhead服务,产品主要包括Shower head、Face plate、Blocker Plate、Top Plate、Shield、Liner、pumping ring、Edge Ring等半导体设备核心零部件,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、显示面板等领域,性能卓越,市场认可度高。
内容来源:微纳研究院公众号